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王银吉 治沙英雄的大漠传奇

来源:中华传奇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7 13: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人世间有很多事情由不得人去选择,很多事都是人被动的接受,无奈的承担。治沙对于生活在沙区的人来说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件事情。 没有人愿意治沙,但不治沙的话沙就会掩埋良

人世间有很多事情由不得人去选择,很多事都是人被动的接受,无奈的承担。治沙对于生活在沙区的人来说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件事情。

没有人愿意治沙,但不治沙的话沙就会掩埋良田甚至房屋,使人成为无粮可食、无家可归的浮萍。

“只有把沙治住,我们和子孙后代才有饭吃。”满脸黝黑、今年50岁的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村民王银吉说。

红水村是一个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小村庄,王银吉是一个沉默寡言的西北汉子。20多年前,王银吉亲身经历了沙漠年年向前移动,庄稼地年年都被沙埋,流动沙丘离村子越来越近的日子。

王银吉说,“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欠”,这段顺口溜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王银吉的父亲王天昌今年75岁了,一缕银白的胡须平添了几分倔强。王天昌是位民间贤效艺人,年轻时曾经做过民兵排长。

1999年春节过后,当王银吉提出治沙的想法时,饱受风沙之苦的王天昌坚决支持,虽然王银吉的妻子极力反对,但这一对性格倔强的父子铁了心要干,谁也拉不回头。

就这样,他们一干就是20年。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守,王银吉一家人在腾格里沙漠压沙植树,固沙造林8000多亩,让流动的沙丘停止了移动的“脚步”,守住了要被风沙掩埋的家园。

王银吉父子当年住的“地窝子”

8年地窝子生活换来8000亩绿洲

红水村是凉州区主要的风沙口之一。肆虐的风沙一次次地吞噬着家园,村民们的辛勤劳作经常化为乌有。

“当时树木越来越少,沙漠范围不断扩大,沙龙逐渐逼近村庄,风沙最严重的年头,庄稼欠收五成以上。我从小的梦想,就是让沙漠披上绿装。”王银吉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王天昌眼看着风沙埋了禾苗,就曾萌生治沙的想法。1999年,王银吉和父亲卖掉了家里的牛羊和骆驼,好不容易凑了一万八千多元钱,带上以前放牧时的旧帐篷,带领全家人搬进沙漠。

在茫茫沙海中植树实非易事,前一天刚种好的树,第二天不是树苗根部祼露就是干脆被连根拔起;头一天挖好的树坑,一夜间就被风沙填满;成活的小树苗,遇上几个高温天气,就会渴死;不管是寒冷的三九天,还是火辣的三伏天,树倒了,再栽。沙生苗枯了,再补。王银吉整年干的都是粗活、体力活,致使手心磨起血泡,手掌压起老茧,脚后跟干得开裂,手指上的肉刺一根连一根,脸庞晒得油黑,皮肤变得粗糙。

谁都知道,沙漠最缺的就是水,而植树偏偏又离不开水。头一次水能不能浇足,是小树苗成活的关键。“那年我牵着两峰大骆驼,在家与沙漠之间3公里多的风沙线上驮水,一个来回3个小时。为了节约水,用勺子给小树浇水,一滴都舍不得浪费。后来在沙窝漩里挖了一口45立方米的贮水窖,铺上地膜,积蓄雨水,冬季把骆驼驮进的水储存在水窖里,总算缓解了缺水困难。”王银吉说。

刚开始几年,乡亲们都劝说王银吉“不要劳命伤财了,人是不能和老天爷斗的”,也有人干脆开骂:“王疯子,把钱拿上白白往沙窝里甩,祖辈们多少年都没把沙治理住,你一家人能行吗?”。

面对大家的质疑声,王银吉下定决心在沙漠安了家,吃住全部搬到沙漠里。王银吉和父亲在沙漠里居住的“地窝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犹如原始人的巢穴,只有一个简单的木门和一块灰灰的布门帘挡住沙漠的狂沙和大风。里面是两间仅供睡人的土炕,铺的是草垫,烧的是柴草,点的是油灯。每次从沙漠回到“地窝子”,被子和枕头上全是厚厚的一层沙子,遇见刮风时,吃饭的碗底都有一层沙子。

王银吉一家的生活标准也很低,每天的主菜都是洋芋,整个冬天都靠酸菜度日,一年四季的风、沙、雨、雪、霜冻、寒冷、炎热,每样灾难都避不过。这样的生活,王银吉一家一过就是8年。

王天昌、王银吉父子察看树苗的长势

常年住在阴暗潮湿的地窝铺,风餐露宿,劳累过度,王天昌患上严重的风湿病,每逢阴雨天,腿和双臂就隐隐作痛。沙漠里没有电,只能点煤油灯和蜡烛,长年受煤油烟熏蒸,王银吉和父亲经常是眼睛红肿,父亲更是患上了青光眼。

“我和父亲没有多少文化,治沙全凭经验,刚开始种植的苗木有近80%枯死。”王银吉说,多次失败后,他主动向武威市、凉州区的林业专家请教,得知不同的苗木应栽植在沙丘不同的部位,才能更好的成活。寒冬腊月,王银吉裹上棉袄,背着干粮,在流沙最严重的地段仔细观察,终于摸索到了科学的种植方法,还发明了一种沙漠植树的工具,消除了普通铁锹挖坑造成沙层松散、干沙流入树坑、水分流失的弊端,一下子提高了植树的质量。

文章来源:《中华传奇》 网址: http://www.zhcqzz.cn/qikandaodu/2021/0127/889.html



上一篇:从集唐下场诗看传奇作家的唐诗接受 ——以明
下一篇:库布其治沙造就绿色传奇

中华传奇投稿 | 中华传奇编辑部| 中华传奇版面费 | 中华传奇论文发表 | 中华传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华传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