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八步沙的绿色传奇

来源:中华传奇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07 11: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让河西走廊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介于祁连山和北山山脉之间,常年的冰雪融水使其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让河西走廊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介于祁连山和北山山脉之间,常年的冰雪融水使其成为宜农宜牧的丰饶之区。然而,曾几何时,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大批流民涌入,肆意垦荒,致使河西走廊东部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的沙丘以每年10米的速度向南推移。有专家断言,倘若任由形势恶化,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有可能在50年内全面恶化。

1981年,六位庄户汉的身影,出现在河西走廊咽喉处——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靠着双手、铁锹,他们用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2019年3月29日,中央宣传部授予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而他们却说自己只是做了件最平凡的事。

人与沙

78岁的张润元向记者描述起当年沙子肆虐的情景:“沙丘向着村庄跑,每年逼近七八米,压田地,埋庄稼,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

1981年,作为三北防护林前沿阵地,古浪县开始着手治理荒漠。“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拥有”,然而敢担当的人少之又少。

“治沙,算我一个!我们不能让沙赶着人跑,我们要顶着沙进。”当年已56岁的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

之后,贺发林、郭朝明、张润元、程海、罗元奎积极响应。他们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开始治沙造林。

“种粮食能吃饭,种树能吃啥?都这把老骨头了,别把命搭进沙漠里!”顶着家人的不理解,打定主意的“六老汉”卷起铺盖、背着干粮,走进寸草不生的沙漠深处,硬是在大漠里栽下一棵棵小树苗。

开始还好,但几场风沙过后,活下来的树苗不到三成。沙的力量如此顽固,“六老汉”心急如焚。

“只要有活的,就说明沙能治!”面对顽固的沙子,“六老汉”决心要与沙一斗高下,刮走多少,补种多少!经过反复试验,他们总结出了“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办法,初步遏制住了沙子,使树的成活率也得以提高。

沙漠离家远,为了省时间,“六老汉”吃住都在八步沙。食物严重短缺,每人就带点面粉、干馍馍和酸菜,用几块石头支起锅,熬点面糊糊。没有房屋可居住,就搭盖窝棚,挖地窖解决住宿问题。三块砖上一口锅,卷着铺盖住沙窝,是他们生活的写照。

风沙带给人苦难,但这里的人却并不记恨它。在与沙战斗完的日子里,贺发林的后代贺中强最喜欢在沙地上练字,他最常写的两个字是“淡泊”,沙漠教给他要坚守什么,看淡什么,忘记什么,又留下什么。

“六老汉”背后的女人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由于丈夫常年不在家,张润元的妻子万事一肩挑。儿子1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由于没有及时治疗,贻误了医治时机,造成了终身残疾,成了这家人永远的痛。

“六老汉”与他的后人们用生命的代价止住了风沙的侵袭,一棵棵小树苗在这里扎下了根,也为八步沙树起了第一道绿色屏障。

人与林

有人说,种树有啥难的,不就是挖个坑,埋点土,数个吗?其实不然,要把树种活、种好还真是个技术活儿。

面对风沙,“六老汉”最初用的是麦草固沙、保护树窝的方法,“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初步遏制住了沙漠“黄龙”,然而,如何种更多的树,造更大的林?一切才刚刚开始。

在六位老人的嘱托与支持下,郭万刚、石银山、贺中强三位二代造林人将目光投向了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距离林场25公里外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

而在当时,他们首先面对的难题是:在林场收益差,发不出工资,濒临破产倒闭的危机下,如何进行可持续性造林?

危难面前看担当。困难中,林场场长郭万刚站了出来。

他一手拯救林场,在林场附近购置300亩荒地,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西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提升林场收益。农业有了收入,林场职工的生活逐渐得到保障,林场的固定资产也稳步提高。

另一手,他围绕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工程,在规模、技术、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开始了新的尝试,就此拉开了营造万亩人工林的大幕。

2003年以来,林场职工和当地村民团结一心,通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省级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造林成活率达65%以上,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60%以上,黑岗沙实施封育造林的21万亩流动沙丘被完全固定。

文章来源:《中华传奇》 网址: http://www.zhcqzz.cn/qikandaodu/2021/0107/881.html



上一篇:传奇女性与她们的翡翠情缘
下一篇:从特区到湾区 深圳与外商共写传奇

中华传奇投稿 | 中华传奇编辑部| 中华传奇版面费 | 中华传奇论文发表 | 中华传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华传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