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海外华人社区与中华文化传承”国际学术研讨

来源:中华传奇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24 02: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海外华人社区与中华文化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3月23日在广州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处联合举办。来自美国、马来西亚、

“海外华人社区与中华文化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3月23日在广州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处联合举办。来自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主办方共收到中英文论文33篇,既有关于海外华人认同与文化传承的宏观理论性探讨,也有区域国别华人社区变迁、华文教育、华文传媒、华人社团、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关系等问题的个案实证分析。

会议设主旨发言和分组讨论两个环节。主旨发言环节由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主持,赵小建、柯群英、李明欢、张秀明、陈奕平五位学者分别作了主旨发言。赵小建教授分析了当前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对海外(美国)华人经济发展模式、身份认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柯群英教授探讨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与华侨华人的文化交流,认为这会推动形成“文化场域”。李明欢教授分析了新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一个新动向:即移民不再是“落叶归根”,而是转向“逐梦寻根”。张秀明主编对新世纪海外华人认同的变迁特点及其几大影响因素作了高屋建瓴的概括和思考,提出华人认同表现出“多元性与差异性、变动性与可塑性、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共存的特征。陈奕平教授阐述了当代海外华人社区传承中华文化面临的几大机遇和挑战,提出海外华社、中国政府和住在国政府三方面应共同努力,从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角度,按照合作共赢的原则,解决海外华人社区传承中华文化面临的问题。上述主旨发言多具有广阔的世界视野,紧密结合中国与海外华人社区的新动态,运用新的理论解释框架,提出富有洞见的分析和归纳,阐明了海外华人社区、身份认同、文化传承上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这些发言对于海外华人社区中华文化传承的研究具有引领性的作用。

在分组讨论环节,学者们围绕“华人社区变迁与中华文化传承:历史与现实”、“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承”、“海外华人社团与中华文化传承”、“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传播策略”、“海外华社与侨乡的跨国文化互动”、“宗教信仰、民俗与文化传承”六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在第一小组的讨论中,范若兰、郑一省、邢寒冬、伍斌等几位学者追溯历史、观照现实,探讨了东南亚地区和美国华人社区的变迁。范若兰教授梳理了“三八”节在华人妇女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中的作用,探讨“三八”节对于华人妇女解放的特殊意义。郑一省教授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探讨了东南亚华人聚落的特征。邢寒冬副教授梳理了海南籍华侨华人对于琼州方言的传承状况,展现了其族群语言文化的独特性。伍斌副教授全面分析了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后中国城在原址重建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以及华人精英、华人社团、华人媒体等多方力量争取原址重建中国城的努力。与上述几位学者侧重历史、微观的研究不同,余彬教授则尝试构建一种海外华人社区文化生境的理论框架。

第二小组的讨论聚焦于华文教育,即母语的传承问题。宗世海教授分析了马来西亚华校的中华文化传承现状,指出华人社会长期支持发展华文学校,而华文学校反过来有效地传承和巩固了华族文化。姚敏副教授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为例,探讨了新时期海外华人社区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挑战。李才玉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归纳了印尼三语学校在国民教育、族际和谐、华族教育上发挥的作用。叶洋菱以文化教学为例,探讨了文化体验教学在促进华裔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应用性。林澜副教授研究了近代活跃于新马地区的著名文化人和翻译家曾锦文的生平及其在翻译界的地位,对于当今如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第三小组的讨论中,刘崇汉、吴金平、李爱慧等几位学者分别探讨了传统侨团和新型社团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作用。刘崇汉是马来西亚人文化协会的副总秘书,他分析了马来西亚华团推动华人文化传承的渊源、种类、形式与规模,并提出未来展望。吴金平教授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二战后新马地区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的文教功能。李爱慧副教授将眼光投向以往学者较少涉及的华人文艺社团,着重探讨了民族器乐团在传承和传播中华音乐文化方面的中坚作用。潘玥博士分析了印尼部分华人社区在文化传承中遭遇当地社会质疑与抵制的事件,给学者和侨务实践工作者以警醒,即在探讨海外华人的中华文化传承问题时,应留意到当地非华裔社群的反应态度。

文章来源:《中华传奇》 网址: http://www.zhcqzz.cn/qikandaodu/2020/0924/619.html



上一篇:中华名侦探
下一篇:“工人院士”这样炼成

中华传奇投稿 | 中华传奇编辑部| 中华传奇版面费 | 中华传奇论文发表 | 中华传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华传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